我認為最理想的狀況是-當客戶看到我設計的Logo,會立刻說:「對對對。
《死者的孩子》裡也充滿水下與水上的動物:野狗、蟾蜍、(有糞的)雞、麻雀、龍蝦、蟑螂,甚至食物如地瓜,也摻和著人類遺體與骨灰的異想。潛水也引發連結,使敘事者「好像也能感受,爸爸在壽豐高燒的那幾個夜晚。
文:馬翊航 我攀梯而下。那是1922年的油彩畫,他凝視眼前畫作:「有那麼一會兒,有個時刻被保存了下來。此時他們仍未知曉,父親與父親的謎團,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與他們相會與告別。《死者的孩子》曾提及一次學潛水過程中的失戀,以及人在水中「平壓」的方式,「耳朵啵一聲,然後海的聲音會被自己腔體內的聲音淹沒,好像自己的腔體突然擴大,包覆了自己一樣。現實是海,志語讓生物在人的身體周圍集合,分散,環繞,一如他筆下的狗,有人類的肌理與表情,時而凶險,時而憨傻,像提供某種預兆與警示。
畫面與殘骸意味它們擁有前生,但還原或許不是唯一的途徑。」水與墨的重量,讓現實產生下潛的空間。舊照片、當代文物與知名領袖的個人檔案描繪出戰爭全貌,收錄大屠殺、閃電戰、神風特攻隊與密碼破解等專題介紹。
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時間軸排列出二戰重要事件的前後因果關係,佐以敘述性的總覽,解釋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與科技發展。收錄同盟國和軸心國使用過的歷史地圖,以上帝視角深刻解析二戰歷史上的關鍵戰役。Photo Credit: 大石國際文化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收錄同盟國和軸心國使用過的歷史地圖,以上帝視角深刻解析二戰歷史上的關鍵戰役。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
Photo Credit: 大石國際文化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本書收錄100張以上的全彩地圖,解析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脈絡,協助讀者了解各關鍵戰役的陸海空軍交戰軌跡、軸心國的崛起、死傷慘重的諾曼第大登陸,或是讓中立美國決定參戰的珍珠港事件、以及翻拍成電影的敦克爾克大撤退、造成數十萬平民死傷的廣島及長崎原子彈爆炸、列入史上最血腥戰役之一的列寧格勒圍城戰……等等。時間軸排列出二戰重要事件的前後因果關係,佐以敘述性的總覽,解釋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與科技發展。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舊照片、當代文物與知名領袖的個人檔案描繪出戰爭全貌,收錄大屠殺、閃電戰、神風特攻隊與密碼破解等專題介紹。此外,書中輔以大量圖片,揭露如猶太集中營、閃電戰、神風特攻隊、密碼戰等震撼畫面,並繪製時間軸,搭配豐富的文字細節,詳述全球參戰的始末,從社會、經濟、政治、科技武器發展等不同面向切入歷史文:李根芳 【導讀兼譯序】總是能引起騷動的史碧瓦克(節錄) 史碧瓦克的重要概念 正如蘭德里(Donna Landry)和格拉爾德.邁克林(GeraldMaclean)所述,史碧瓦克認為倫理是自我與他者連繫的重要關係,她主張倫理關係是一種擁抱、愛的行動,自我向他者學習,這並不代表自我可以代替受壓迫的他者發言(5)。史碧瓦克進而闡述,無論是印度的底層研究歷史學家或是法國知識分子,他們都無法看出底層做為階級的表述描繪,以及在體制裡把這種表示描繪當成是踐履語言行動的有效依據兩者之間的差異,因此無法跳脫對底層階級的理解與想像,甚而鞏固了底層階級無法發聲的宿命。
因此,我們的責任不是去研究底層,而是向底層學習(ibid., 440)。筆者根據張君玫譯文稍做修改)。
因此了解制度所造成的根深柢固的問題,進而去改變結構,或許才是回應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之道。這樣的立場不只是拒絕接受霸權歷史書寫的權威,同時也使為這種權威承擔責任的哲學邏輯無以為繼」(103)。
根據史碧瓦克的定義,「沒有人可以用任何語言說『我是底層』」……底層性是社會流動的界限不允許行為形成任何可辨識的基礎」(《全球化時代的美學教育》,頁431)。她在〈底層階級能發言嗎?〉即已提出省思,並由英文的「representation」一字所蘊含的雙重意義來檢視享有特權者及底層階級之間的倫理關係。或者說,去變化概念—隱喻,去活化潛藏的倫理當務之急」(ibid., 440)。對於倫理與責任的關係,在《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裡,她延用德希達的論述,指出「倫理學作為一種『體驗不可能的經驗』,以及政治作為一種行動的算計,也都是在一種解構的擁抱之內。……於是,生命乃是做為完全他者的召喚被活著,而這樣的召喚勢必要以可究責理性(accountable reason)所約束的責任(responsibility)來回應(Spivak, CRP 427。另一方面,史碧瓦克深諳文字語言做為一種符號,在表述系統中自有其象徵及修辭意涵,且意義永遠處於一種不斷延宕、不確定的動態過程中,因此不斷地置疑文本意義便成為解構主義式的解讀策略,這不僅是針對分析的文本,也反身置疑自我的定位及身分認同的某種不確定性(Sanders, 40-41; 62-65)。
這樣的運作或許才能夠更為實際去消解跨國資本主義對性別與階級分工的壓迫與剝削。她強調必須挑戰語言行動表述型(constative)和踐履型(performative)功能的截然二分,透過「解構主義毫無保留的開始運作」(setting-to-work of deconstruction without reserve,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p. 430),從而打破社會主義做為取代資本主義的幻想,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區辨/延宕「資本主義(者)對資本的社會生產力所產生的牽制」(ibid.)。
史碧瓦克在《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的〈歷史〉這一章後半段重新改寫了〈底層階級能發言嗎?〉,她加入了若干具體的家族解讀及個人軼事,藉此彰顯「南方」女性在跨國資本主義體系中所扮演的「能動者角色」,並批判法國知識分子德勒茲和傅柯解讀被壓迫者明白且能說出自己的情況,其實是忽略了跨國資本主義市場的國際分工,因此他們無法進一步看清當代的經濟剝削形式(Morton, 107)。她強調的是「認識論上的改變,而不是社會動員」(Conversations with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113)。
誠如馬克.桑德斯(Mark Sanders)以史碧瓦克的一篇文章篇名〈閱讀世界〉做為理解她一生志業的關鍵辭彙所示,她對世界的閱讀分析不單單展現了她解讀文本的能力,同時也是她的社會實踐及積極改變世界的策略(27)。史碧瓦克指出,身為人文學科的教師,她選擇了一項閱讀目標,亦即「充分向這些群體學習,以便將權利思維縫合進責任的文化結構裡。
史碧瓦克以文學訓練出發,積極介入社會行動,她不僅是個理論家,更是位實踐者。當自我試圖「代表/再現」他者時,很可能踰越了恰當的倫理關係,以第三世界女性的經驗為例,當西方白人知識分子「代表/再現」這些受壓迫者,將之形諸於論述之中,解構主義理論提醒我們必須要對這樣的論述加以審視質疑,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底層階級之所以無法發言是因為結構使然,即使他們試圖發聲,也無法被聽到文:李根芳 【導讀兼譯序】總是能引起騷動的史碧瓦克(節錄) 史碧瓦克的重要概念 正如蘭德里(Donna Landry)和格拉爾德.邁克林(GeraldMaclean)所述,史碧瓦克認為倫理是自我與他者連繫的重要關係,她主張倫理關係是一種擁抱、愛的行動,自我向他者學習,這並不代表自我可以代替受壓迫的他者發言(5)。這樣的運作或許才能夠更為實際去消解跨國資本主義對性別與階級分工的壓迫與剝削。
因此,我們的責任不是去研究底層,而是向底層學習(ibid., 440)。史碧瓦克在《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的〈歷史〉這一章後半段重新改寫了〈底層階級能發言嗎?〉,她加入了若干具體的家族解讀及個人軼事,藉此彰顯「南方」女性在跨國資本主義體系中所扮演的「能動者角色」,並批判法國知識分子德勒茲和傅柯解讀被壓迫者明白且能說出自己的情況,其實是忽略了跨國資本主義市場的國際分工,因此他們無法進一步看清當代的經濟剝削形式(Morton, 107)。
根據史碧瓦克的定義,「沒有人可以用任何語言說『我是底層』」……底層性是社會流動的界限不允許行為形成任何可辨識的基礎」(《全球化時代的美學教育》,頁431)。……於是,生命乃是做為完全他者的召喚被活著,而這樣的召喚勢必要以可究責理性(accountable reason)所約束的責任(responsibility)來回應(Spivak, CRP 427。
這樣的立場不只是拒絕接受霸權歷史書寫的權威,同時也使為這種權威承擔責任的哲學邏輯無以為繼」(103)。或者說,去變化概念—隱喻,去活化潛藏的倫理當務之急」(ibid., 440)。
她強調的是「認識論上的改變,而不是社會動員」(Conversations with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113)。她在〈底層階級能發言嗎?〉即已提出省思,並由英文的「representation」一字所蘊含的雙重意義來檢視享有特權者及底層階級之間的倫理關係。誠如馬克.桑德斯(Mark Sanders)以史碧瓦克的一篇文章篇名〈閱讀世界〉做為理解她一生志業的關鍵辭彙所示,她對世界的閱讀分析不單單展現了她解讀文本的能力,同時也是她的社會實踐及積極改變世界的策略(27)。史碧瓦克進而闡述,無論是印度的底層研究歷史學家或是法國知識分子,他們都無法看出底層做為階級的表述描繪,以及在體制裡把這種表示描繪當成是踐履語言行動的有效依據兩者之間的差異,因此無法跳脫對底層階級的理解與想像,甚而鞏固了底層階級無法發聲的宿命。
當自我試圖「代表/再現」他者時,很可能踰越了恰當的倫理關係,以第三世界女性的經驗為例,當西方白人知識分子「代表/再現」這些受壓迫者,將之形諸於論述之中,解構主義理論提醒我們必須要對這樣的論述加以審視質疑,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底層階級之所以無法發言是因為結構使然,即使他們試圖發聲,也無法被聽到。因此了解制度所造成的根深柢固的問題,進而去改變結構,或許才是回應解決這個問題最根本之道。
另一方面,史碧瓦克深諳文字語言做為一種符號,在表述系統中自有其象徵及修辭意涵,且意義永遠處於一種不斷延宕、不確定的動態過程中,因此不斷地置疑文本意義便成為解構主義式的解讀策略,這不僅是針對分析的文本,也反身置疑自我的定位及身分認同的某種不確定性(Sanders, 40-41; 62-65)。對於倫理與責任的關係,在《後殖民理性批判:邁向消失當下的歷史》裡,她延用德希達的論述,指出「倫理學作為一種『體驗不可能的經驗』,以及政治作為一種行動的算計,也都是在一種解構的擁抱之內。
史碧瓦克指出,身為人文學科的教師,她選擇了一項閱讀目標,亦即「充分向這些群體學習,以便將權利思維縫合進責任的文化結構裡。她強調必須挑戰語言行動表述型(constative)和踐履型(performative)功能的截然二分,透過「解構主義毫無保留的開始運作」(setting-to-work of deconstruction without reserve,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p. 430),從而打破社會主義做為取代資本主義的幻想,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地區辨/延宕「資本主義(者)對資本的社會生產力所產生的牽制」(ibid.)。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